🤷♀️不打不罵,怎麼教小孩?🔽🔽🔽
📝重點整理:
🌀 「打罵的前提是權力不對等。」張淑惠總結,「不打、不罵,是不希望孩子恐懼威權;不利誘、不威脅、不恐嚇,是不希望孩子養成屈服的習慣,為了好處或害怕被剝奪而背叛、拋棄自己。」
🌀 「當你/妳舉起棍子,舉得不是棍子,而是白旗。」
📒家長選擇打罵管教代表放棄其他可能,不相信自己也不信任孩子能夠在不打不罵下改變的機會。
🌀 哪怕是還不太能言語的小小孩,家長也要重視其意願的表達,給予小孩足夠緩衝時間;這是家長養成的「習慣」。
🌀 照顧小孩的責任需要家人們彼此協調,適當平衡個人與親子時間,才不會讓照顧產生的壓力和情緒影響家庭關係和教養方式。
🌀 在單方面向說教時,也聽聽孩子的心聲,問問他/她對於管教內容是否同意或有其他意見,另與其向孩子說教,不如回歸「教育」,和孩子一起思辨。
🌀 有時反覆要求孩子,但孩子卻仍然會忽略或犯錯;張淑惠分析,這時候癥結點不是「要求」本身,而是孩子對於這個要求的「認同」,再進一步同孩子溝通,讓孩子體驗討論過程後做出決定,不只是達成家長心中的目標🤨
🌀 「小孩絕對不是什麼想法都沒有。」「不要讓孩子變成笨蛋、只會被教訓,這樣沒有思辨能力。」孩子能在溝通過程中思考與修正,建立對自己的信心,從「小決定」開始練習,才有能力在未來面臨「大決定」。
🌀 「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只會用哭鬧的方式解決問題,那麼當他/她說出建議的時候,我們就要將之納入考慮。」
🌀 重申「不打、不罵、不利誘、不威脅、不恐嚇」是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的理念,「當監獄的獄卒都不能打囚犯,那沒有理由小孩子可以被打。」
🌀 提出「處理事情之前先處理情緒」,教養孩子的本意是希望教育他/她成為會思辨及負責的人,不只是要達成家長的要求。
完整文章▶️:https://reurl.cc/avYZOZ